7 德之为用有什么重大意义

发现易经――生之大原则?易道老子 生之易第三部 7德之为用有什么重大意义?

7德之为用有什么重大意义?

本章我们叙述老子五章的内容。

上一章老子对“道”进行了一番描述,说的是自然之真实。本章老子对“德”进行了一番描述,说的是人为之真实。道之为真而德之为用,德是复制和模拟于道的。所以老子由“天地”而至“圣人”,由“万物”而至“百姓”,这本身就是由道至德、由真至用的一个过程。

“天地”说的是自然之真实,自然之真实即“道”,而“道”是混沌的,没有你我之分,彼此之别,更没有所谓的“仁”与“不仁”、“义”与“不义”等诸多繁杂的概念。“天地不仁”说的是道的这种自然统一的存在。自然之存在不会偏爱,不会厌恶,所以期间万物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自然问题。强者则生,弱者则亡,于是能生存下来的也就是强者。天地不仁,所以万物必自强,次半句说的是道。而下半句“圣人不仁”说的是德。圣人看到天地之为道所表现的这种自然之存在,就一定会复制和模拟这种存在在日常的功用上。所以圣人不仁,百姓必自强。

所以不仁即大仁,偏爱即无爱。这恰恰不脱离老子矛盾之绝对对立统一的观念。此一句由道之真转向德之用,述说不仁即大仁的道理,处处以天下苍生为念,其大慈大悲之心溢于言表。这进一步印证了我们所说的老子的亲民思想。

而下一句看似同样在述“天地”,在述“道”,但实际上此一句是承接了“圣人不仁”而来的,是属于标准的“德之为用”的范围。

“天地之间,其犹橐?乎?”天地之间,气也,但除了气,还有风。风是怎么来的呢?那么天地之间一定存在一个大风箱,来吸纳天下之气,从而聚化为天下之风。那么这个风箱是什么呢?是“德”。我们知道,天地之间并不是真的有一个大风箱,所以天地之间的气与风只是自然之真实的一个存在。但这种存在体现在德上,就像是一个大风箱。风箱与气与风是什么关系呢?风箱吸纳天下之气,从而聚化天下之风,那么风箱拥有这些气与风吗?当然不,风本就是气,风箱不过是通过自己的操作化气为风。所以看似风箱产生了风,但实际上风箱只是个工具而已,所以德之为用的中心就是个风箱,其表现出来的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持,功成而弗居”的特点是其最大的特点。所以,风箱作为德之为用的代表其所处的恰恰是这样一个位置:一边是气,一边是风。气小弱,而风强悍,二者同为一家,却又通过风箱来互相转换。风箱就处在二者的中间,并且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持,功成而弗居”,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守中。

当然德之为用的最大的用处就在于治,所以下一章老子就讲“治”,只是老子的“治”太含糊,不足以把道理论述明白。所以我们跟着会有专门的一章来论述德之为用的治国之道。

综上所述,我们给出本章在生之易意义上大概的释义。

老子五章释义

附原文:

5.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?乎?虚而不屈,动而俞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
天与地作为自然之真实,是没有任何的偏爱之心、厌恶之心的,天地对万物都一视同仁,任其自生自灭,所以天下万物必得自强才能生生不息、欣欣向荣;圣人追求人为之真实,是没有任何的偏爱之心、厌恶之心的,圣人对百姓都一视同仁,任其自生自灭,所以天下百姓必得自强才能生生不息、欣欣向荣。

天地之间,有气,有风,不正象有一个大风箱存在么?风箱并不拥有风,但他却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风,而且愈是行动就愈是多产。所以那些以拥有为目的的行为是行不通的,唯有不拥有,象风箱一样才能守住中道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